深秋季節雛雞的飼養管理和中藥保健要點
秋季溫晝夜溫差變化大,如果雞舍沒有萬全的保暖通風設施和操作經驗,飼養管理難度增大,在做好保暖的同時要加強通風,此時呼吸道等疾病防范是一大難題。
(1)由于下午到晚上這一段時間降溫較快,一些養殖場關閉風機或者放棚不及時;還有夜間爐子提溫不及時;有的老舊雞舍密閉不嚴,有賊風吹到雞身上。這些都造成雞群受涼。
(2)夜間只為保溫,減少通風或者不通風,會造成雞舍內通風嚴重不足,舍內氧氣不足,氨味較大,刺激雞群呼吸器官,引起呼吸道疾病。
(3)秋季外界空氣逐漸干燥,舍內空氣易干燥,不及時加濕,造成粉塵較多,刺激雞呼吸道黏膜,局部防御力不足引起發病。
一、加強雞舍和配備的消毒
依據雞舍和接收雞苗的日期合理調度沖洗、清理、消毒、空舍的籌備工作進度。空間和事件上,以保證雞舍的籌備和足夠的空舍時間。
進雛前一周要把育雛舍內外徹底清掃消毒,舍內空間可用3%—5%的來蘇兒溶液噴霧消毒。包括:各類用具,墻角與地面等的清潔和消毒,進雛前一天打開雞舍通風。
檢修供暖、通風及照明等配備;梗塞鼠洞,防鼠害;備足所需飼料及用具;制訂免疫預防計劃,確保藥物、疫苗及時到位。
二、環境各要素節點控制:
環境對雛雞的生長影響十分大,尤其是入秋以后,氣溫逐漸降落,日夜溫差比較大,對雛雞的應激強烈,所以此階段應格外精心。
1、溫度:合適的溫度是進步雛雞成活率的關鍵。第一周雞舍溫度應節制在35—33℃,以后每星期降落2—3℃,直至降到20℃左右;夜間外界溫度低,雞運動少,溫度應比白天高1℃。節制溫度應遵守下列準則:初期宜高,后期宜低;白天宜低,夜間宜高;晴天宜低,陰天宜高。溫度合適與否,從雛雞動態能夠斷定:溫度正常,小雞活躍好動,疏散平均,羽毛光明,食欲茂密,夜間睡眠沉靜。溫渡過低,雞接進熱源,絨毛屹立,擠壓成堆,嘰嘰尖叫。溫渡過高,雞遠離熱源,張嘴呼吸,兩翅張開,飲水增長,食欲不好。
2、光照:一般雛雞入舍后0—5日齡實施全天24h光照,以后逐漸縮短到20h直至出欄。在光照強度上,從第5天開端采用弱光照,讓雞能正常吃料、飲水就行,以防驚群。在生長期適當限光有利于雞群在黑暗中發育內臟器官,避免后期死淘(猝死)過高。假如飼養42天左右或35—36天的肉雞宜采用間歇式光照或23小時間照、1小時黑暗方法。
3、濕度:前期1—2周維持相對高濕度,3周齡至出欄應維持相對低濕度,其參考尺度是:1—2周,相對濕度可節制在70%—65%,以后節制在55%—60%,最低不低于40%。
4、通風換氣:肉仔雞全體飼養周期內都需要良好的通風,特殊是飼養后期通風換氣特殊重要。1—3周齡以保溫為主,適當通風換氣,氨氣濃度小、無煙霧粉塵。
通風時盡量用升降隔離塑料膜處置,如仍不能處置時,應開雞舍門窗通風。4周齡至出欄以通風換氣為主,維持合適的溫度、氨氣味小。秋季依據外界氣溫適當打開門窗但要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到雛雞身上。
三、飲水管理
必需保證不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第1周飲用和室溫相同的溫開水,以后改用深井水或自來水。前3天在飲水中適當添加2。5%—5%葡萄糖、紅糖及中獸藥桑仁清肺口服液;雛雞進入育雛室后須飲水3—4小時后開端第1次喂料;飲水器應擺放平均、高度適中,每天清洗消毒1—2次,貯水缸、桶等貯水時間不能超越3天;盡量記錄每天飲水量,假如飲水量異常則常常是飼養管理有異常或者雞群有疾病的預兆。
五、飼料的選擇
飼料成本在全體肉雞成本中占到70%左右,選擇何種飼料直接關系到肉雞飼養的經濟效益。問題的中心就是用哪種飼料的成本最低,具體用哪一種飼料您能夠做一些比較試驗。依據國內目前的狀況,能夠采用信用較好的中型或大型飼料廠出產的價格適中的肉雞專用全價顆粒飼料。
六、免疫留意事項
肉雞免疫方法常常被無視,在后期很容易發生疾病。因此提議能夠采用點眼、滴鼻、噴霧和飲水免疫方法的活苗,在前期最好采用點眼、滴鼻,后期假如有條件也采用點眼、滴鼻。最好不要用噴霧免疫方法。免疫當天及前后各一天,避免其它的應激性因素(消毒、換飼等),可在免疫前添加中獸藥裨衛建,改善微循環,以降低應激反應。
- 上一篇:中獸藥治療秋燥氣候下雞群的咳嗽癥狀 [2019/10/7]
- 下一篇:秋季肉雞規模養殖的中獸藥保健程序說明 [2019/9/23]